搜索
情境论文速递
位置:首页 > 情境论文速递

唐颖颖:李吉林——我眼中的教育家

2025-10-15

ScreenShot_2025-10-15_084644_409 拷贝.png

李吉林(1938年5月-2019年7月18日)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毕业于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一直任教于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中国儿童教育家、情境教育创始人。


  1978年,我进入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求学,成为儿童教育家李吉林第一届情境教学实验班的学生,度过了最轻松、最愉快,也最令人难忘的小学时光。1989年,我回到母校工作,又成为李老师的徒弟,紧紧追随她的脚步,在情境教育的道路上不断追求。与李吉林老师的师生情缘,使我对“教育家”有了亲切之感,对“教育家精神”有了具象的认识。

望向祖国的未来

  去年9月初,我翻开新修订的统编版小学语文第一册教材,看到起始单元开篇课文为《我是中国人》《我爱我们的祖国》,脑中立刻浮现和李吉林老师在一起编写补充读本的场景。

  那是一年暑假,李老师带领我们为新教材编写配套的读本,李老师选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小英雄记住的话》。我问李老师:“一年级的孩子不是更喜爱有趣的儿歌童谣吗?为什么要在第一课放这篇短文?”李老师温和而郑重地为我解惑:“热爱祖国的教育要早播种、早生根,要培养孩子对祖国的尊严感、神圣感。”

  虽然那时我已经是教了20多年书的“老教师”,对教材、对儿童都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可李老师的话使我意识到,教育家与优秀教师的区别在于,教育家不仅熟悉学科教学的内容,熟悉教育的对象,更时刻自觉地肩负着一种使命感,那是一片滚烫而深沉的赤子之心,它超越学科学习,看见儿童,又通过儿童望向祖国的未来。

  记得我在备《水乡歌》一课时,李老师启发我:“我们的家乡南通城内濠河环绕,城外运河奔流,还是长江入海口,也是水乡。这篇课文不仅要作为一般写景的诗歌教学,更要让学生看到它是祖国大好河山的一部分,要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美丽与富饶。”于是,我用剪贴画在黑板上创设了水乡美景,和孩子们一起把自制的大大小小的帆船贴到“河水”中。顿时,“水乡的湖面”上呈现出千帆竞发的景象,学生兴致盎然,自然走进“千只船,万只驳,白帆片片像云朵,飘满湖面飘满河”的情境中,身在水乡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首先要有对伟大祖国无限热爱的丰富而宽厚的情怀。”李老师这样说。这样的境界投射于李老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设计、课程主张中,早在20世纪80年代,她就带着孩子们游览家乡美丽的濠河,站在光孝塔下聆听悠扬的塔铃声,徜徉在古老寺街的青石路上,欣赏“五山”四季秀丽风光……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深深地印刻在孩子的童年记忆里。

  祖国、家园与儿童的生活紧密相连,爱祖国的信念也由此融入儿童的血脉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与祖国的未来相连,才使这份看似平凡的工作成为崇高而神圣的事业。




为了儿童的一生

  李老师不仅是我教育教学上的师父,还是我童年阶段的启蒙老师。作为李老师第一届情境教学实验班的学生,在5年的小学生活中,我和同学们亲身感受了李老师如何将对儿童的爱化为有温度、有情感的智慧教育。

  在李老师从教50周年纪念日那天,我和同学们相约来到李老师家为她庆祝。我们二三十个同学陆续走进李老师家的院子,李老师准确地叫出了每个人的名字。一个高个子男生站到李老师面前,李老师惊喜地喊出:“王许成!”然后张开双臂一下子抱住了他,我看到王许成的眼眶红了,他用手悄悄拭去眼角的泪花。当看到李老师家养的鸭子时,他兴奋地说:“我记得小时候李老师还将班上的小鸭子给我带回家!”

  同学们也都记起了这件事。王许成二年级从乡村学校转学到我们班上,他又黑又高,总是默默地坐在最后一排,与大部分同学有着疏离感。李老师安排班长和他坐一桌,还时常表扬他的进步。一次,我们在班上观察小鸭子,李老师请一个同学给小鸭子喂食。大家纷纷举手,李老师却点了王许成的名,周末还让他把小鸭子带回家,同学们别提有多羡慕了。渐渐地,王许成变得自信开朗,和大家成了好朋友。

  活动结束时,王许成送给李老师一张照片,照片上他抱着儿子,妻子依偎在他身边,三个人笑得那样幸福。王许成自豪地向李老师汇报,小学毕业后他的语文成绩一直很好,在初中还当上了语文课代表。现在他是一家外贸公司的老板,生活富足而美满。李老师欣慰地笑着,不停地说:“好!好!”

  小时候我并不知道李老师在王许成的身上花了多少心血,甚至还因为李老师的偏爱有一点“吃醋”。可是,当我看到李老师保存了30多年的作文本,看到王许成的作文本上那些细致的修改符号,看到李老师留下的一句句鼓励的话语,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李老师对他的爱,不仅是出于对转校学生的怜爱、偏爱,更是一种仁爱、大爱、有智慧的爱。她将真情化为善导,呵护学生的自尊,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而王许成用一家三口的幸福照片作为对恩师的回报,这是李老师智慧之爱在多年后的深情回响。此时,我猛然顿悟,当年李老师创设的观察小鸭子的学习情境,是一个教学情境,更是一个育人情境,它体现了一位教育家的育人智慧和人文关怀,这种智慧与关怀足以惠及儿童的一生。

攀越创新的峰峦

  李老师创立了情境教育,它是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是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声音。在李老师身边,我以学习者的身份亲历了她几十年如一日的情境研究。李老师扎根教育一线,发现真问题,进行真研究,她秉持“求真”“求新”“求精”的态度,不断攀越教育改革的新高度。

  2008年,我接了一届一年级新生,并成为李老师主持的教育部“十一五”重点课题“情境教育与儿童学习的实践与研究”的实验班老师。如何进行课题研究,我很茫然,李老师启发我:“我们要做‘真研究’,首先要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于是,我从教材的生字表中挑选出620个字,对155名新生进行了识字量测试,通过测试我惊讶地发现,学生们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进入小学前就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汉字。

  这些字是如何习得的?学生有哪些识字经验?我又进行了第二次识字调查,让学生讲讲印象最深的识字故事。通过这次调查,我发现学生识字的载体不仅仅是教材,识字的途径也不限于课堂学习,可以说,生活就是学生自主识字的源泉。

  当我汇报调查结果时,李老师又启发我:“想一想,如何将学生自主识字的经验运用到教学中呢?”于是,我调整了识字的内容与方法,增设了情境识字课:带着孩子在生活环境中识字,在多彩的大自然中识字,在丰富的模拟情境中识字,并且注重自主探究、识用结合。这样的调整大大提高了识字效率,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我将实验过程记录总结,写成《从儿童实际出发 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在《人民教育》上发表。当我把这个喜讯告诉李老师时,她鼓励我:“权威杂志的发表是认可,也是激励,一线教师就是要亲身经历真实的探索过程,才能写出新的认识、新的感悟。”

  工作以来,我一直没有离开讲台,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去年,我和团队老师成功申报了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项目“走向适应:幼小衔接过渡情境课程实践探索”。在梳理研究背景时我们发现,早在20世纪80年代,李吉林老师就敏锐地发现了从幼儿园到小学学习的改变之巨大。1987年9月3日,她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了《让儿童迈好认知阶梯的第一步》一文,提出为了减缓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坡度,在实验班的孩子入学后开设3周的“过渡课”。后来“过渡性情境课程”也成为“情境课程”重要的衔接内容。

  为什么李老师的研究总能领时代之先?我想正是她一直坚持“求真”的态度、“求新”的探索、“求精”的思考,才让情境教育翻越了一座又一座高峰。而今,我沿着李老师教学研究的道路继续前行,契合时代的发展,设置“云”上情境课程,创建绿色生态的课堂。只有像她那样秉持“真”“新”“精”的品质,不断攀越,才能脚踏实地地走向教育的美好境界。 


ScreenShot_2025-10-15_084225_351.png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儿童教育家李吉林生平、思想及影响研究” (课题批准号:DHA22040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