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位置:首页 > 情境教育简介

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

(简  介)


  情境教育是儿童教育家李吉林1978年创立的,至今已有整整43年。情境教学发端于语文学科,后来拓展至各学科教学,最后运用到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其研究过程经历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和情境学习四个阶段。

情境教育突破了传统封闭式教育,解决单纯符号化认知使儿童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发展受到压抑,潜能被泯灭的问题。

通过30年实践研究,情境教育探索出:“择美构境,以境生情,以情启智,情感与认知结合,引导儿童在情境中学、思、行、冶,促其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它吸纳古代文论“意境说”的理论滋养,提炼出“真、美、情、思”四大元素,其相互作用的逻辑关系,决定了儿童主动学、乐学的必然性。同时借鉴先进教育理论,使情境教育既具本土文化特色,又富时代气息。

(一)探索出完整的课堂操作模式

情境教育探索的重点在课堂,紧紧围绕儿童发展为中心,通过创设情境让儿童主动学、乐学。

1.创造了完整的课堂情境教学的操作模式。归纳出创设情境的六条途径:以生活展现、以图画再现、以音乐渲染、以表演体会、以实物演示、以语言描绘情境,通过艺术的直观以及与真实世界连接,创设“美、智、趣”的情境,将知识镶嵌其中.让儿童在情景交融的场景中学习知识。美的情境给儿童带来学习的愉悦,学习主动性大增,获得了显著效果。

2. 概括出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以培养兴趣为前提、以观察周围世界为基础、以发展思维为核心、以激发情感为动因、以训练学科能力为手段,引导教师在蕴含规律的要素导引下,采取“诱发主动性”、“强化感受性”、“着眼创造性”、“渗透教育性”、“贯穿实践性”的具体策略。因其普适性,所以从语文学科拓展到各科。抓住儿童发展的终极目标,既体现课堂教学的共性又有各个学科的个性,从方法、途径、过程、步骤以及具体运用的灵活性,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具体操作模式,跨出了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关键一步。

3. 概括出四大特点。情境教育既体现“形真”,把儿童带人智慧的源泉,又强调“意远”,以拓宽想象空间;既突出“情切”,又讲究“理寓其中”,使正确的理念渗透在情感中,意在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情境教育显示出“形”与“意”、“情”与“理”的辩证的关系。

4.提炼课堂操作“五要义”。在漫长的情境教育实践探索过程中,其操作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为便于老师们操作,情境教育提炼出“以‘美’为境界,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的五大操作要义。情境教育为儿童在主动学、乐学中夯实基础、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及陶冶情操等重要素质的养成,开辟了可行的路径,构建了课堂教学完整的操作体系,显示了独特功效。

(二)理论构建新的突破

全国专家组在教育部重点课题鉴定中还指出:“情境教育以其独树一帜的理念和操作体系,在许多领域作了富于开拓性、独创性的研究,丰富、发展了当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改革实践。”这既是对情境教育实践成果的肯定,也是对其理论价值的认可。

1.提出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的主张。从世界范围看,唯理主义、实用主义教育哲学都是以科学知识为核心,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陶冶。早在探索初期,情境教学就提出“通过优化情境,激起儿童热烈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儿童在优化的情境中与老师互动,快乐的情绪始终伴随着认知活动,情不自禁地投人到学习活动中,必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此后从情境教育理论层面到操作层面,一直体现了“情感与认知的结合”这一核心理念的价值。现代学习科学指出:二者的结合是学习的核心。

2.从“意境说”中,提炼出“真、美、情、思”四大元素。

讲究“真”:给儿童一个真实的世界,让符号学习与多彩生活相连接。情境教育从探索起步的阶段开始,就打开封闭的课堂,较早地开展野外教育。后来的基本模式、课程开发,都从多个侧面拓宽了教育空间,优化了学习环境。

追求“美”:利用艺术手段创设富有美感的情境,给儿童带来审美愉悦,在熏陶感染中生成主动学习的“力”。

注重“情”:与儿童真情交融,让情感伴随认知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的纽带作用和驱动作用。

突出“思”:从“意境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朴素的创造学得到启发:竭力拓宽儿童的思维空间、想象空间,不失时机地在发展关键期开发儿童潜在智慧,以培养创造性。

这四点正是儿童发展所需,缺一不可。要使儿童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必须在其生命的早期就播下美好情感的种子,点燃智慧的火花,逾期将无法弥补。“真、情、思、美”由此成为情境教育理论框架及操作体系的四大支柱。

正是因为吸纳了中国文化的智慧,情境教育才显示出注重情感、审美和文化熏陶,易于激发儿童创造性的独特优势,而这是西方情境认知尚未深入研究的领域。

3. 构建四大“基本模式”,多角度构建最佳学习环境。情境教育之“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情境教育从“拓宽教育空间”、“缩短心理距离”、“强化主体意识”、“突出创新实践”四方面提出基本模式,以“追求教育的整体效益”、“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保证主体活动”、“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育人环境,促使儿童在现实环境与活动的交互作用中,获得素质的全面发展。

4. 构建“基本原理”,阐释儿童主动学、乐学的心理学基础。情境教育借鉴暗示、移情、心理场等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为我所用,创造性地概括出四大基本原理。

暗示导向原理:利用情境暗示对儿童心理及行为产生影响,“用无意识导引有意识”,“用情感伴随理性”,促使儿童情不自禁地投人教育教学活动中。

情感驱动原理:在优化的情境中,儿童的情绪经历了“关注——激起——移入——加深——弥散”的过程,在情感的驱动下主动积极地投人认知活动。情感更在其间对儿童的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角色转换原理:儿童担当或扮演角色,通过角色转换,由原来等待接纳的被动学习者,转变为积极参与的主动学习者。

心理场整合原理:根据心理场理论,儿童生活的空间无一不对他们的心理发生作用。情境教育优化或优选的情境,以其力度、真切感和美感使儿童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从而产生一种向着教育目标的“力”。

5.开发情境课程四大领域,形成开放的学习系统。

情境教育从“核心领域(学科情境课程)、综合领域(主题性大单元情境课程)、衔接领域(过渡性情境课程)、源泉领域(野外情境课程)等四方面构建了网络式结构的课程体系,使儿童知识的学习形成一个开放的系统。

“学科情境课程”创造性提出“把学科课程与儿童活动结合起来”,保证了儿童在课堂中的主体位置,开辟了儿童在学习、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历练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弥补了杜威等“活动课程论”过于强调经验和缺乏知识学习系统性的缺陷。

情境教育首创的“以德育为主导,语文学科为龙头,各科协同”的主题性大单元课程,则解决了长期以来由于各科分立导致的传统教育的离散。它通过主题性大单元活动,把各科融通、整合起来,为德育的全覆盖以及课程的综合找到了突破口。

情境课程始终以学习者为中心,将知识的系统性、学习活动的操作性、审美教育的愉悦性融为一体。既有横向的拓展,又有纵向的衔接,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迁移,共同推进的网络式的课程结构,体现“结构决定功能”的系统论原理,让儿童在开放的学习系统中,主动参与,主动建构。

综上所述,情境教育三十多年的功夫,潜心研究,终于为儿童探索出一条快乐且高效的路径,为培养具有审美情感、道德情感和创造力等重要素质的人才及早打好了必要的基础。

  其成果2014年获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18年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2019年“重视情境教学”更是写进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

  李吉林情境教育是中国原创的,经过数十年实践检验的,具有普适意义的高效的教育教学范式,被专家誉为“蕴含东方文化智慧的课程范式,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