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情境论文速递
位置:首页 > 情境论文速递

施建平:融丰富内涵于生动活泼的情境之中

2022-12-13

2022版义务教育新课标对“情境”一词情有独钟,据统计,共出现40余次。其实,自新课改以来,教师普遍注重通过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来化解教学难点。那么,一线教师如何用好情境教育这束光?《教育家》杂志刊发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施建平文章。


微信图片_20221212170943.jpg





辽宁省彰武县章古台九年制学校初中语文教师 王宏亮


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一名农村语文教师,我很推崇这种教学方式,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与困惑。


由于专业化水平低、缺乏对情境设计意义的认知,往往为情境而情境,有时难免画蛇添足。我刚刚毕业那几年,受到语文特级教师王君的影响,热衷于情境教学,无论朗诵什么样的文章都要配上一段背景音乐,到处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在课堂上播放。现在反观当时的教学实录,发现自己并未深入理解情境教学的精髓,很多情境的创设都比较肤浅。殊不知,不能对学生思维认知产生触动的情境创设,往往是无效的。


还有一些情境创设忽略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固化了学生的思维。如教学《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时,我创设情境:对于巴黎圣母院意外着火,有人认为不值得同情,有人认为文明无国界。你怎么看?学生形成一边倒的意见,还戏说“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后来有个同学出面解围“老师是让我们有更广阔的胸怀和格局,站在道德高点上发表意见。”之后我反思发现,这个情境的创设,一开始就是不合理的,它不仅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还容易“引导”学生言不由衷。此外,一些教师的情境创设缺乏梯度,与具体的教学内容脱节。比如讲到《秋天的怀念》时自唱一首《母亲》,但教师丝毫没有在歌词与课文之间建立起联系。


情境教学中,我遇到的困难是:情境创设受到教师综合素质的影响,真实的生活情境与伪情境应如何甄别?



重庆市大渡口区育才小学美术教师 胡亮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在我看来,有情境就一定要有问题。开展情境教学,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研究问题的情境。起初接触情境教学时,我把“情境”单纯理解成了“情景”,将关注点放在了如何布置教室、怎样更好地设计板书和课件上,力求营造一种教学情景。通过进一步学习,我理解到,真正的情境教学是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形成一种任务感,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促使其自主学习。在这种理念下,再度进行情境教学实践时,我发现,教师若能准确把握这节课学生所要研究的问题,就能够使问题情境贯穿始终。


我的问题是,有时对教材理解不到位,难以找到真问题,从而导致情境教学不那么成功。小学美术教材的设计强调审美性和趣味性,教师需要结合自身经验,对教材内容的前后关系进行准确理解和定位,把握教材背后美术教学的思维和逻辑,才能找准需要切入的问题。


当下,情境教学开展得并不是很好。在我看来,主要是因为教育评价体系的单一化。虽然我们强调多元化评价,但在实际中仍然较多指向知识和技能的考查,而情境教学指向的是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冲突之下,情境教学反而成了教师的一种阻力,不得不放弃,以致难以形成情境教学的研究氛围。很多教师更专注研究考题,对生活现象和社会现象疏于研究,这无疑是开展情境教学的一个障碍。


据我观察,公开课上较容易出现“假情境”的问题。因为从价值导向上来讲,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师自然希望将情境教学法贯穿于自己的课堂,并以此获得更高评价。为情境而情境,就难免创设出假的教学情境。





融丰富内涵于生动活泼的情境之中


文 | 施建平(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


自儿童教育家、中国情境教育创始人李吉林创立情境教学,至今已有40多个年头。随着情境教学影响的不断扩展,教师们对情境教学的普遍认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现在没有情境的课堂已不多见。情境就像一束照进课堂的光,激发了师生的活力,改变了教学的样态,教师教得兴致勃勃,学生学得兴高采烈。

但如果我们冷静观察,就会发现目前教师们在情境创设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有的教师一拿到教材不是先深入钻研、吃透教材,而是迫不及待地考虑情境创设的方式,导致情境与学习内容之间缺乏内在的、本质的关联;有的教师一味追求手段的翻新、多样,课堂上花样百出,造成学生只关注生动的形式,对其中的内涵则缺乏深入的探究和体察;有的教师创设情境后只重视知识学习等认知活动,而不注意触动儿童的心灵,学生学习只“过场”不“过心”;有的教师将情境的运用局限在导入阶段、激趣环节,没能充分发挥情境活化学习内容、改变学习方式、优化学习过程、增强学习体验等优势。这些现象影响了情境作用的发挥,也使得部分教师对情境产生了“花架子”的误解。

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怎样才能充分彰显情境的价值,体现2022版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注重学习情境性”的要求呢?我认为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情境应融入目标,有切实的要求


每一次教学活动都有需要达成的目标,目标是教学将要“抵达”的地方,情境则是为达成目标服务的。情境中有了目标就有了“指南针”,而一旦缺失了目标,教学就会失去方向感。在指导学生进行应用文写作时,为使学生掌握“通知”的要义,我创设了红领巾助老小组的队员准备周六去帮助孤寡老人张大爷打扫卫生的情境;为引导学生掌握“借条”的写法,我创设了因张大爷家院子里有一堆砖块需要清理,学生们向工地保管员借小推车和铲子的情境;为指导学生学写“报道”,我创设了学校电视台要播报这次红领巾助老小组活动需要一篇稿件的情境。上述每个情境中都含有明确的目标,那就是掌握通知、借条和报道的写法。由于指向明确,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的过程也就成了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


图片

情境应注入知识,有丰实的内容


情境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因而情境中应包含实实在在的学习内容。只有注入了知识,情境才能变得充实而饱满,如果将知识剥离掉,那么情境就只剩下一个空壳,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在教学《夜间飞行的秘密》一文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排卡片、画箭头揭示蝙蝠飞行的秘密后,让学生当小小讲解员,指着图片讲述蝙蝠夜间飞行之谜。在学生用卡片、箭头揭示雷达的工作原理后,我出示了雷达的卡通图,让学生以“雷达自述”的方式讲述雷达是怎样工作的。最后,我又创设了“有一天蝙蝠巧遇雷达”的情景,要求同桌两人分别扮演蝙蝠和雷达进行角色对话以巩固所学知识。无论是当讲解员进行讲述、做雷达进行自述,还是两者相遇交谈的情境,都需要学生准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中所学的相关知识,而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也能在其中得到相应训练。情境使书本上的知识有了背景,变得更加鲜活、灵动起来,又由于教师创设的情境与学习内容高度匹配,因而可以大大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



情境应引入任务,有扎实的训练


在情境中导入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其间探究、实践、归纳、总结,是提升学生学科能力的有效路径。优化的情境可以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供适切的“支架”和适宜的条件。


我校数学教师施丹瑾在教学“认识周长”时,创设了“学生们来到家乡濠河边,发现绿地上的树长得很粗壮”的情境,引出了周长问题,并即时为学生提供了线、卷尺、软尺等必要工具,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法量出树干的周长。学生们有的直接用软尺绕树干一周量出周长;有的先用绳子绕一周,然后量出绳子的长度;有的用作业纸包起树干做上记号再量作业纸;有的用上了自己的手,先量好自己一拃的长度,再用手去比画……学生就地取材,找出了多种探究大树周长的方法。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学生积极动脑,快乐合作,多方探求,成效显著。学生在任务情境中持续性的活动,可以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稳定的学习行为方式。



情境应投入真情,有茂实的情意


情境教学“情”字当头,彰显出情感在情境教学中的地位。李吉林老师主张教师“把情感带进课堂”。在创设情境时,应通过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使情境中始终洋溢浓浓的情意。


在教学毛泽东的《长征》一诗时,我用简笔画勾勒出连绵不断的群山和高耸险峻的大山,引导学生理解“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并告知学生五岭长达数千里,乌蒙山的最高峰达3800多米,让学生感受长征途中红军过“千山”的艰难。接着,我和学生聆听“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观看“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挂图,听着枪炮声,想象、描述战斗的惨烈场景,感受诗中的“暖”和“寒”,体会长征途中战斗的复杂多变,体察红军过“万水”的不易。在学习最后两句时,我创设了“三军会师”的情境,让学生说说经历了千辛万苦后红军战士们会如何“更喜”,怎样“尽开颜”,最后师生一起高唱《长征歌》。这样,课堂上在展现万里长征壮阔画卷的同时,形成了情感的涌浪,从而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勇往直前的精神。情境中的情感基调需要教师根据学习内容来确定,情感氛围需要教师以真情来营造,只有当教材中表达的情、教师的情、学生的情“同频共振”,情境中承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可能真正为学生接受并内化,最终构筑起学生美好的精神世界。



情境应渐入佳境,有务实的步骤


入境不深是情境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学生进入情境需要一个过程,不要以为教师交代一句“我们现在来到了××”“你现在就是××”,学生就能立刻来到某个地方或成为某一角色。只有教师用心设计、分步引导,学生才会渐入佳境,沉浸其中。我曾听李吉林老师上《荷花》一课,在引导学生学习第三、第四两个自然段时,她先从文中小朋友看荷花说起,出示句式“我()地看”,引导学生运用形容看得专心的词进行表达。继而,李吉林老师出示图画,让学生像上述句式中表达的那样“久久地”“凝神地”“深情地”望着图中的荷花,并播放了一段富有幻想色彩的、舒缓的乐曲,还通过语言提示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最后让学生作为荷花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者的引导下一步步实现了从“看荷花”到“成为荷花”的转换,他们的感受丰富而立体,表达清新而自然。


情境是构成教学的要素,是意义建构的关键。情境只有与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师生情感等融为一体,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合目的的学习活动,才能充分彰显情境的价值与力量,切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  END  —


来源 | 本文刊于《教育家》202211月刊第2期,原标题《融丰富内涵于生动活泼的情境之中》

文 | 施建平 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江苏省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