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新闻中心
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追忆李吉林丨丁伟:我和我的师傅

作者:丁伟 2022-08-10

【编者按】


2022年7月18日是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逝世三周年的日子。为了缅怀、纪念敬爱的李老师,我们将以一组文章回顾她的情境人生,学习她的崇高精神,重温她的师者风范。



我和我的师傅




我的师傅李吉林是一位终身从事和研究小学教育的老师。我不称李老师为教育家,是因为李老师曾多次表示,她的第一身份是小学老师。

QQ截图20220827110506.jpg

*李吉林老师和孩子们在一起

那我就从这一点谈起,说说李吉林老师的执着专情。李老师是1956年参加工作的,那年她18岁,从18岁的豆蔻年华一直工作到81岁的耄耋老人,这63年,李吉林老师始终扎根南通师范二附小这一所学校,专注研究一个课题,那就是情境教育。

1996年我参加工作,刚分配到南通师范二附小,就遇上了李老师的“全国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学术研讨会”,学校来了很多教育界的大咖,虽然我认识的并不多,对情境教育也没有什么理解,但我却感受到一种朝阳般蓬勃的学术研究氛围,一切是那么欣欣然,当时的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在研讨会上评价情境教育教活了教材,教活了孩子。在一个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眼里,李老师和她的情境教育是那么的年轻!没过多长时间我却从同事口中得知,李老师再过两年就退休了。我当时很震惊,一个快退休的老师还在研究教育,而且研究得还这么津津有味,这么孜孜不倦,那退休了怎么办?退休了继续干,对于李老师来说,研究教育是一个终身的事业,没有退休年龄。李老师在60岁后继续研究,从情境教育研究到情境课程,从情境课程研究到情境学习,在她79岁高龄的时候构建出“中国情境教育儿童学习范式”,并以此为专题召开了国际研讨会。就是在她病重期间,在她离世的前几个月,她仍然每天来研究所上班,和我们一起研究讨论情境教育的发展,儿童的发展。

李老师一生有很多身份,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两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小语会副理事长,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得者等,在这么多身份和荣誉中,李老师最专情的也是最看重的还是小学老师。小学老师对于我的师傅而言已不仅仅是一种身份,在63年的教育生涯中,李老师已经把这个身份淬炼成一种荣誉,所以,我也特别自豪我是一名小学老师,一名在情境教育的沃土里成长起来的小学老师。

QQ截图20220827110519.jpg

*李吉林老师与丁伟的合影

我想说的第二点是李吉林老师的善于学习和思考。李老师虽然扎根小学,学习的视野却早已放眼世界教育,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在小学里读大学。我们研究所在2017年建成“李吉林情境教育展览馆”。筹建展览馆最重要的前期工作就是搜集和整理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欣喜又震惊地发现了李老师大量的读书笔记和来往信件的手稿原件:阅读《教育学原理》的读书摘要,阅读《文心雕龙》的读书体会,阅读脑科学、学习科学等方面书籍的读书批注,和华师大刘佛年校长、杜殿坤教授等专家的通信,李老师在信中向他们请教,高校的教授们也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比如1992年,这一年间,李老师和杜殿坤教授就有6次通信,他们一直在探讨从情境教学拓展到情境教育的路径,杜殿坤教授在信中说:“你把情境教学扩展到情境教育,特别是深入到德育领域,这条拓宽课题的路是很正确的,是很有发展前景的。这可能涉及到学生的情感领域,在课程论上,可能与隐性课程、环境课程有关,这方面,国内的现有资料不完整不系统,我可以为你搜集一些有关的资料。下一步是否计划写一部《情境教育学》?”相信杜殿坤教授寄来的相关资料一定对情境教育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启发引领作用。

李老师还常常很“冒昧”地去拜访并不认识的专家,当面请教,在一次次的拜访请教中,他们逐渐成为亲密无间的师生和朋友。我虽然也喜欢读书,但并没有什么目的性,记得有一次李老师看到我在读书就走过来,看了看我的书对我说:读书可以作为一种消遣,但如果作为一种学习,那就应该带着你的思考去读书,你在实践中遇到什么问题,有什么困惑,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带着这样的思考去读书才能指导你的实践,书才能成为你专业成长的养分。她跟我讲起,有一次《江苏教育》的编辑储继芳到南通开会,随身带了一本数万字的小册子《儿童心理学》,这和她当时思考的问题正契合,便向储老师借这本书读,但储老师第二天就要回南京,李老师便连夜赶抄这本书。她说她一直在思考情境教育怎么发展,出路在哪里,这本书让她豁然开朗,一下子找到了出路,任何教育的出路都是研究儿童。像这样思考和阅读相碰撞,这样的读书才是有效的。李老师的这句话对我提升教师素养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带着思考的学习才是有效的。

QQ截图20220827110529.jpg

*李吉林老师埋头苦学,撰写笔记

第三点,我想谈谈李老师立足民族文化传统的创新精神。1978年,改革的春风吹遍中国大地,李老师正值不惑之年,经过十年文革,李老师说她已无惑,她觉得能够重新无拘无束地站在讲台上,仿佛重生一般,她义无反顾地投身奔腾的涌浪,成为教育改革的弄潮儿。李老师的情境教育是从作文教学发端的,当她走进教室,发现儿童在那么一个封闭狭窄的空间里是写不出丰富的作文的,她觉得作文教学的第一步应该是让儿童看到一个丰富的世界。她敏锐地感到大自然最是丰富神奇富有生命力,跟教室的封闭狭窄、呆板单调形成鲜明的对比,那应该是儿童想看乐看的世界。于是,李老师勇敢地带着儿童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引导儿童观察柳条在清风中变得柔软,草地在暖阳下变得青翠,蜜蜂在花丛中变得忙碌。开放的情境把符号学习与周围世界结合起来,让课堂与思维的源泉、语言的源泉相通,李老师开创性地把观察与语言训练结合起来,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李老师并以此完成了她人生当中的第一篇论文《把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在当时的基础教育界关于儿童智力,这篇论文也是第一篇,因此引起了学术界很大的关注。

QQ截图20220827110538.jpg

*李吉林老师和童话人物合影

李老师是一个善于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的人,她敏锐地感觉,只有走民族文化之路才有出路,她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读到了“意境说”,追本溯源又找到了刘勰的《文心雕龙》,从中寻求到情境教育的理论支撑。“意境说”虽然原本是文学创作的理论,但李老师却觉得可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一切生动的情境无不为我、为儿童所设,在数十年与儿童的朝夕相处中,李老师感悟到儿童是有情之人,儿童生来爱美,更为重要的是儿童潜藏着智慧,于是她从“意境说”中概括出“真、美、情、思”情境教育四大核心元素。教学改革不断获得喜人的成果,让李吉林老师坚定了走民族文化之路的决心,从作文教学,到语文教学,到全科教学,李吉林老师边探索边实践,边实践边总结,从情境教学走向情境教育,从情境教育走向情境课程,从情境课程再回到儿童学习。李老师常常谦虚地说她是摸着石头过河,殊不知,她的好学和敏锐让她摸到了古代文论这块金石,在民族文化的河流中顺势而为,把准了教育改革的脉搏,趟出了一条中国教育自己的路。2016年,世界著名学术出版机构斯普林格,购买了李老师《情境教育三部曲》的英文版权,并于2017年向全球发行。像斯普林格这样的权威机构,原创性应该是他们最重要的出版原则,从全世界众多的教育家教育学派中选择李老师的情境教育,一定是看到了情境教育的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看到了有别于西方教育的东方智慧,看到了其他教育流派教育学说中没有的教育创新。

最后我想用李老师给自己的座右铭来总结:师德为上,真情倾注,终身乐学,方为人师。



供稿丨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

作者丁伟

编辑瞿勤

审核施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