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位置:首页 > 重要文献

40年情境教育创新之路带来的6个甜果子

作者: 李吉林 2018-07-12

《人民教育》2018-24-A.jpg

  我们今天看到的情境教育体系完整,充满理论魅力和实践的可操作性,但它是如何一步步地建立和丰富起来的?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也吹进了校园,火红的年代催我奋发向上,让我翻开了情境教育创新的第一页。没想到,这一个主题,从40岁做到80岁,整整花了我四十年的功夫,连我自己也感到惊讶。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也吹进了校园,火红的年代催我奋发向上,让我翻开了情境教育创新的第一页。没想到,这一个主题,从40岁做到80岁,整整花了我四十年的功夫,连我自己也感到惊讶。 

  第一个甜果子:小学作文“提早起步,提高起点”,课堂符号学习与生活链接。

  “创新”这个具有时代气息充满生命力的“词”,它显示着高远的目标,唤醒人们蕴藏的潜在智慧。我意识到这是改革开放的不可忽略的课题。

  创新需要智慧,还需要责任心把意愿衍化成行动,这就决定了创新者需要付出艰苦而持久的劳动。

  针对学龄初期是儿童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我提出语文教学应该促进儿童语言的早期发展。我深思熟虑,提出小学作文“提早起步,提高起点”新观点。这时我从外语教学中的“情景”联想到古诗里常提到的“意境”。起步我开始关注“意境说”,首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八个字:“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告诉我,儿童的语言发展离不开对客观世界的感受,但事先必须优选观察的景点,去寻找会影响儿童情感的“外物”。于是我常常独自一人去实地优选意想中的观察客体:学校周围的田野上,田埂上,小河边,树丛里都有我的身影,甚至为了孩子看日出,我半夜孤身一人,黎明前痴情地站在北濠桥上等待朝阳从天边升起……在我精心设计优选的情境中设计好方案,安排好观察程序,考虑好启发性的导语。我带孩子走出封闭的课堂,孩子们睁大眼睛看着这五彩斑斓的世界,发现了世界竟是如此美丽、神秘。我觉得我真是把孩子带进了天赐的智库,儿童观察周围世界获得了丰富的审美感受。孩子们感动其中,激动其中,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就这样,我把观察与儿童语言发展结合起来,把观察与思维发展结合起来,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先后开发了形式新颖的,让孩子们乐于表达的“口头作文”“情境说话”“观察情境作文”“想象性作文”“童话作文”。孩子们自己也没想到,上二年级时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班上33位小作者创作的《小学生观察日记》。一系列教学实践的效果告诉我,课堂必须与周围世界连接,才能做到“辞以情发”。历来让多少孩子苦恼的作文,对实验班的孩子来说却成了一种快乐。

  两年多的辛勤浇灌,我终于获得了创新成功的第一个甜果子:小学作文迈开创新的第一步,“提早起步,提高起点”成为现实,课堂符号学习与生活链接起来。

  南师大资深学者鲁洁教授评论:“李吉林老师的情境使符号的认知能够与生活连接起来,解决的是一个难题。”

  其间,令我难忘的是1980年春天,华师大、上海师大的著名教授和特级教师20余人专程到我校,提出要听我的课。研究决定,用两天半安排我一下子开5节课。上海的专家不仅看到了我们实验班二年级孩子上的口头作文课,还看到了二年级学生的书面作文评讲课、3课时的阅读教学课《小白花》的全过程。《小白花》写的是北京人悼念周总理的故事,我用两张有关的黑白照片和音乐的渲染,通过我真情的语言描述,孩子们都进入了情境,禁不住哭了,听课专家也落泪了。五节课上海专家出乎意料给予高度评价,对我印象极好。更重要的是,让我不仅认识了上海的大专家,还建立了经常性的联系,获得不少学术界的新信息,让我少走了弯路,幸运地把我带进了学术的前沿。

  上海专家的造访,让新华社记者获悉,赶到我们学校进行了3天采访,还亲自测试我们学生与三年级孩子作文,结果证明了周校长介绍的李老师班二年级作文比三年级写得还好,也证明我们作文教学“提早起步,提高起点”的成功。不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班上学生的三篇作文,还加了“编者按”,又在人民日报头版“实干家”专栏报导《用心血催开智慧花朵的李吉林》。随后《新华日报》记者紧紧跟上也来校多天采访,连续发表了报告文学和短评,共5篇文章;到9月,在大连海边《光明日报》的记者采访我,以通栏标题发表《李吉林和她的情境教学法》。两大报纸的报道让情境教学一下子走向全国。记者作为新时代的鼓手,对教育改革十分敏锐,他们积极支持改革者,让我十分振奋,我对自己的改革创新又提出了新要求。

  第二个甜果子:运用系统论的科学原理,优化教学内容结构

  创新之路是漫长的,绝非轻而易举。创新讲究的是一个“新”,是前无仅有的。于是在创新探索的过程中,我一直渴求新知,抓紧学习,努力去“创”。

  自己坚信只要脚踏实地地继续前行,总会走出新路。于是我自觉地向自己提出“学”“思”“行”“著”创新的四条方略。

  我努力做到学以致用,在我学习“系统论”时,领悟到“结构决定效率”这个重要的带有哲学意味的要则,联想到“结构”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于是,我明白了,审视传统教学效率为什么低,正是因为当时的教学内容是直线的序列,单一的结构。我提出了“识字·阅读·作文三线同时起步”,利用构成语文教学三大要素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结构的优化,丰富教学内容,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显著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到了中高年级则又提出“四结合大单元教学”,又有系统地达到教学内容结构的优化。

  在探索创新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让我获得了相关理论,我仿佛在探索的路上找到了一位无声的“导师”,让先进的教育思想不断引领我向前发展。但新知是没有终极的。我作为探索者,努力做到了学而不厌。

  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创新的主要目的。经过三四年的努力实践,根据科学的系统论原理,从“优化结构着手”,获得孩子们的普遍欢迎,也获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经测试,当时数据统计显示:实验班在一、二年级四学期内,不仅学完了五年制小语教材1-4册,同时还学完了我自编的注音阅读教材1-4册,计200篇,15万字,并进行了近72次的观察说话、写话练习。阅读量相当于一般班级的3倍。我们分别于一(下)、二(上)、二(下)三学期期末,测试结果人均多识字1028个,实验班学生入学两年识字总数达到人均2688个,加上308篇课文的阅读,培养了初步的阅读能力。一般报刊和少儿读物,实验班学生均可独立阅读。我们没有增加课时,没有增加儿童的负担。

于是我又收获了创新成功的第二个甜果子:运用系统论的科学原理,通过优化教学内容结构,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个甜果子:通过发展想象力培养儿童创造性

  “智力发展”这是一个新的信息,我意识到“智力发展”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崭新的课题。于是认真学习心理学,领悟到智力发展是儿童发展的关键,其核心是思维的发展。这时我又读到日本木村久一的《天才和早期教育》,它告诉我,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必须从生命的早期开始,不然儿童的潜在智慧的发展就会产生“递减现象”。于是,我努力地通过儿童思维的发展促进智力的发展,并且进一步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三个方面来努力,我还较早地着力研究在情境中发展儿童的想象,培养创造性。

此时我初读《文心雕龙》,记住一些片言只语,印象最深的是书中的“神思”篇,写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神与物游”。于是启发了我,我便有意识地在儿童生命早期通过观察,为儿童想象提供了可能,为激发儿童的想象积累表象。

  在此过程中,特别提醒自己研究一定要紧密结合自己的学科实践,将语言发展与发展思维结合起来,进而又细化到研究发展儿童的内部语言、独自语言、对话语言、书面语言,写成论文《情境教学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我经常地有意识地引导,促进了儿童思维力、想象力的发展。记得孩子们上五年级时,我出了一个作文题,写一个熟悉的、没有生命的物体,要写出它的品格,要求独立完成。孩子们写了二十几个不同的题目,我现在还记得:《石灰吟》《蜡烛》《红》《绿》《歌》《火柴》《太阳》《北斗星》《铁》……一篇篇小散文都写得很精彩,展现了儿童可贵的创造性。

  看作文本后,我被孩子们的智慧感动了。孩子们的智慧也激发了我的智慧,我先后写成了培养儿童创造性的一系列论文。

  在孩子们一年级时,我就把发展想象力放在儿童发展的重要位置上,我1996年在《人民教育》发表的论文《教学的特殊任务:把孩子教聪明》就表达了这个中心思想。在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方面,我自己心中有一种紧迫感。教学现场,孩子们许多精彩发言,都让我感受到孩子们鲜活的创造性的表露。

  这让我联想到三年前在研读“学习科学”时,书中论及儿童学习的特点有三个方面:一、学习知识的复杂性;二、学习过程的不确定性;三、学习系统的开放性。但对“儿童的创造性”未提及。我思来想去,这是学习科学研究方面的一个空缺,所以我进而勇敢地提出第四点:学习催发儿童潜能的不易性,提出“着眼创新,不失时机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填补学习科学研究中儿童创造性的这一空白。

  为了发展儿童的想象力,我自己也常常在想象中设计教学。记得我带领孩子们观察时,思量的题目都是别有儿童情趣的:《萝卜娃娃看到了田野》《菜花儿比赛》。春天清晨我听到小鸟的叫声,我会想到“小鸟是黎明的歌手”;秋夜听到蟋蟀一阵阵颇有节奏的叫声,在我心里给它一个“秋夜的琴师”的美称。连我在车上,看到田野上的瓜果都是南瓜、香瓜……我不知道为什么都是金黄色的,竟然想了好几天。就用儿童的语言回答自己的提问:“因为它们是太阳的孩子”。为了儿童我设计课时,自然而然地也能做到“美美地想,乐乐地做,天天有收获”,使自己的内心世界与精神状态是那样的纯美。

  30多年的实践与研究让我收获教育创新成功的第三个重要的甜果子:就是通过发展想象力培养儿童创造性及相关有效举措。

  专家们指出:关于培养儿童创造性,国外还没有着手研究,尚是一个“空白”,也正是情境认知尚未深入研究的领域。

  第四个甜果子:构建多元的网络式的情境课程,把学科课程与儿童活动结合起来

  2003年我还被邀请参加华师大的建构主义的国际会议,接触到建构主义,进一步拓展了我的思维空间。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启发我提出课程建构的三个维度:“儿童—知识—社会”以及“四个领域”,有利于儿童自己建构学习,那就是情境课程中的综合课程。记得叶圣陶先生写过:课程分立是不得已的事,最终还是要走向综合。于是,进一步建构情境课程时,我联系到语文教学的“四结合大单元教学”,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情境课程的综合领域:德育为先导,语文教学为龙头,各科教学协同,在同一个主题统领下强化了教育性,将教育与儿童活动统整起来,进一步把学校的符号学习与美丽的大自然与社会生活综合起来。

关于课程的改革早在1978年就开始了,我们开设了野外课程;到第二轮,我自己到幼儿园去上课,发现了幼小之间的陡坡,于是我开发了“衔接领域”提出“过渡课”,做到既高于幼儿园又接近幼儿园。整个课程的设置直到1996年在“全国情境教育研讨会”上提出较完整的建构“情境课程的框架”,其间经历了18年。

  此后进一步将“综合领域”“核心领域”“衔接领域”“源泉领域”四大领域具体化,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既有横向的延伸,又有纵向的推进。将自己的创新感悟,新的实践与理论学习上获得新的收获运用起来,全面地构建了一个网络式的结构情境课程。

  课程是儿童学习内容的载体,它必须为儿童学习的质量着想。

  我又进一步充实,创造性地提出核心领域的“学科情境课程与儿童活动结合起来”的崭新的课程观,使儿童的主体位置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保证。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这种情感的驱动,势必激起儿童的学习动机。

  直至2007年,我才完成情境课程的专著,书名为《为儿童的学习——情境课程的实验与建构》,这里前后过程竟是30年,获教育部“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于是,我又收获了情境教育创新成功的第四个甜果子:创造性地构建了多元的网络式的情境课程,又把学科课程与儿童活动结合起来。

  第五个甜果子:提出一系列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的主张和举措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一位南通师专的老师建议我学学美学。我迫不及待借书获取新知,贪婪地读着。

  回顾作文教学改革初步的成功,我已经提出“让艺术走进语文教学”的创意,让语文教学“美”起来,大胆地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孩子们喜欢的图画、音乐、表演等艺术的手段连同鲜活的生活情境与教师的语言描绘相结合等六条途径创设情境,让知识镶嵌在情境中。儿童在这种富有美感的、生动的情境中感受语言形象、体验课文字里行间的情感。我感悟到,美的学习情境让幼小的心灵得到润泽,热烈的情绪使儿童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驱动着他们主动投入学习活动。

  我用美学理论结合教学来引导自己的实践。于是我经过反思,归纳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感受美——理解美——表达美(创造美)”,我及时把自己的心得写下来。记得那是个80年的冬天,家里也没有取暖电器,我把热水袋用棉布裹起来,放在盒子里取暖。一个寒冬终于写成了“运用情境教学,培养审美能力”一篇长篇论文。没想到,《教育研究》(1981年第8期)竟然发表了,据说反响不错。不久《教育研究》又向我约稿,关于“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与情感陶冶”,写后又获发表。

  我没有浅尝辄止,深感“美的教学”能给儿童带来愉悦,有效地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由此提出了颇具新意的操作主张:“美为突破口”。不久又提出“以美育美”,后进一步提出情境教育追求“美的境界”。经过数年的深思熟虑,自己又提出“一个值得倡导的教学原则——美感性”(主题文章在1998年的《人民教育》上发表)。

  至此我没有满足,最近几年学习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李泽厚的“情本体”,都让我激动不已,自己的境界似乎也随之升华。

  情境学习的课堂是美美的,儿童的心灵也是美美的,教师的情感也是美美的。这种对儿童心灵的塑造,审美教育,为培养儿童核心素养、卓越品质提供了可行性。

  于是我又收获了情境教育的第五个甜果子:30年的学习,实践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的主张和举措,美是永远的课题。

  第六个甜果子:发现儿童学习的秘密,构建儿童情境学习范式,开创让儿童快乐学习、获得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

  我虽是一个小学教师,但却心存高远之志,我们不能反复地去论证别人已经做过的东西,要有我们中国自己的东西。教育要走自己的路,这就必须从中国经典的文化中去寻“根”。于是我反复研读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意境说”,发现其博大精深,让我看到了一盏明亮的灯,更觉民族文化经典之珍贵。

  在时代的召唤下,出于对教育创新的追求,我对古代文论经典“意境说”进行大胆地逾越、跨界,创造性应用于今天的儿童教育中。

  我首先概括出了“真、美、情、思”四大核心元素。反复研读《文心雕龙》,在“意境说”中概括出“真、美、情、思”,我发现这四个方面正是儿童发展所需,四大元素影响了我的儿童教育理念与教学策略,成为儿童情境学习的重要支撑,我因此将其列为了中国式的儿童情境学习的四大核心元素。

  “真、美、情、思”四大核心元素,促使我比较早地提出情境课程五大操作要义:1.以“美”为境界;2.以“思”为核心;3.以“情”为纽带;4.以“儿童活动”为途径;5.以“周围世界”为源泉。这也正是国际上情境认知研究领域的空白之所在。

  发现儿童学习的秘密,情感与认知结合列为核心理念。回顾自己为儿童学习设计、亲授的一千多节课,我亲身感悟到,美能激发儿童的情感,在美的情境教学中,儿童普遍生成热烈的情绪,那种遏制不住的情绪又具有形成动机的力量,使学习主动性大增。在教学现场就能深深地感觉到,儿童的学习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不再是单调的认知活动,而是情感伴随其中。孩子学习的情绪炽烈到这种程度,是我始料未及的。孩子的语言、思维,连同他们的身心在其间都得到了很好地发展。

  在“真、美、情、思”核心元素的影响与启发下,我终于发现儿童学习“快乐、高效”,其核心秘密就是“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的结合。”近些年来,我的情境教学又从学习科学那里得到了验证。学习科学指出,“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的结合是学习的核心”。

  其实早在1987年我在界定“情境教学”时就在文章中明确地提出:“情境教学是通过创设优化情境,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融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文发表在《江苏教育》1987年第11期上。这表明关于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理念,要早于学习科学。

  近30多年来,我和老师们一直将这一秘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我们学校历届学生及实验班普遍学得快乐,又学得高效,而且负担一般,这是令人信服的。

  建构中国式儿童情境学习的范式。从“意境说”中概括出的“真美情思”,列为四大核心元素,“情感与认知结合”列为核心理念,获得的感悟和概括出的规律予以揭示,由此建构了中国式儿童情境学习的范式。其内容概括为:择美构境、境美生情、以情启智,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儿童在境中学、做、思、冶的儿童情境学习范式,使中国式的儿童情境学习范式能促使儿童学得快乐且高效,从而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

  择美构境。美能给幼小心灵带来愉悦,他们从所见所闻之美,获得快乐的审美感受,激起愉悦的情绪,展开美妙的联想和神奇的想象。因此,我认定“择美构境”是顺应儿童天性进行教育的有效路径。

  境美生情。充满生趣的美的情境,能吸引全体儿童快乐地学习,“美”极大地激发了儿童的“情”。正如艺术心理学所阐明的“美能唤情”,是情境的美激发了儿童热烈的情绪。

  以情启智。我领悟到儿童在热烈情绪的内驱力推动下,在课堂上为求知而乐,为探究、想象而兴奋、激动。情感伴随儿童的学习活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随之大增。儿童在情感的驱动下进行学习,积极思维,快乐思维,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脑科学已证实“愉悦的情绪可以加速大脑神经元的链接”“情绪信息总是比其他信息优先得到加工”,“只有情绪才能为我们提供足够多的热情来达到目标,促使儿童主动投入学习过程,且留下难以磨灭的情绪记忆”。

  儿童情境学习范式进一步具体提出在境中学、做、思、冶,又进一步提出操作策略,引导儿童在情境中通过自身活动建构知识。

  功夫不负有心人,40年的努力,终于一步步构建了情境教育的理论体系与操作体系。我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看到他指出“意境深远”“意境营造”“知情意行”统一的论说时,觉得我所探索的与习主席的思想的一致性,更觉兴奋。

  我知道把自己实践中的感受进行系统的理论概括和提升,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我知道事物的现象都是复杂的,是千差万别的;神经科学中的“相似论”,学习后我懂得规律的东西都是简明的,因为它概括的是事物的共性。在思考过程中,我常常反思亲身经历的一个个教学场景。我审视着它们,从一个个案例中去粗取精,从感性到理性,从个别到一般,寻找相似的东西进行抽象、概括。我懂得相似的集合,就是规律。如此写成一篇篇心得文章。40年间发表文章350余篇,专著和相关书籍28本,这些都是自己一篇篇,一字字独立完成的。在回顾历程中,我甚至感动了自己。

  我感到将情境教育创新的收获变成文字,表达了自己的所思、所想,阐述了自己所感、所悟,让老师的操作不至于停留在经验层面的仿效,而可以按规律去进行再创造,运用到实践中,获得了教育的高效能,最终让众多的儿童获益,这就实现了我的初衷。

  由此,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又获得了情境教育创新的第六个甜果子,那就是发现儿童学习的秘密,构建了儿童情境学习范式,开创了让儿童快乐搞笑学习,获得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

  著名学者朱小蔓指出: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生动经验和思想追求,是中国教育界对当代人类教育共同面临的困惑和危机的一种积极回应,对世界基础教育改革做出了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指出:“情境教育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观和教育观,开拓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视野,为我国教学论学科的建设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实现了对传统知识观的超越,实现了对工具理性教学观的理性批判,解决的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可以说,40年的创新实践研究,我做得认真而扎实,坚持在实践中研究,尽力做到创新的成果具有普遍意义。

  在情境教育探索的过程中,我先后承担省的“七五”课题到全国“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25年间承担了五期课题,真可谓“坚持不懈”。当2000年“九五”课题“情境教育实践与研究”全国教育规划专家组来校进行现场结题,专家们说,百闻不如一见。鉴定组给予课题很高的评价:

  “情境教育发展了当代教育,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途径,发挥了示范作用,产生了重大影响。李吉林开创性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已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的一笔宝贵财富。

  我当时听着卓晴君所长宣读鉴定意见,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自己也觉得做得很不容易。在专家的鼓励下,又申报了“十五”课题“情境课程的实验与研究”,于2006年结题,所以2007年拿出专著。

  尤其是“十一五”关于“儿童情境学习的实践与研究”,课题虽通过鉴定。但是我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不“通过”,因为我觉得儿童学习的秘密这个黑箱还没有完全打开。于是,我自己向自己申报继续“儿童情境学习”的课题。我用三年的时间通过“学习科学”“脑科学”的学习,结合自己切身的体悟,终于看到了儿童学习“黑箱”里的一些光亮,发现了儿童学习的秘密,2013年寒假交出长篇论文:《学习科学与儿童情境学习》,又获《教育研究》全文发表。后获“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江苏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两个一等奖。情境学习开创了一条让儿童快乐学习,获得全面发展的可行路径。

  说到底,探索情境教育40年,实际上是在探索、研究一个世界的课题,就是:儿童究竟是怎么学习的。40年的功夫与智慧,我已陆续地交出一份份答卷。

  回顾情境教育发展和我个人成长的历程,是各级领导和众多专家以及学校老师们的关爱、支持和指导,心中充满感激之情,“珍惜”和“感恩”在心中涌动。与国际上小学老师的学术地位相比较,我毫不含糊地说:只有中国的小学教师才能一个个,一群群如此幸运地登上教育科研的宽阔的平台,并获得屡屡硕果,成为学者型的老师。我由衷感谢改革开放伟大的时代,感谢伟大的党对我们的培养和厚爱。

                                        

发表于《人民教育》2018年第24期(责任编辑 程 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