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情境论文速递
位置:首页 > 情境论文速递

情境速递 | 王笑梅:情境教育的未来展望

2023-12-27

摘 要

  本期主题:情境教育自创立以来已经走过了40余年的历程。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经过长期不懈地探索,建立了完整的理论框架与操作体系,其影响力在国内外广泛而深入。2014年,情境教育荣获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那么,情境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如何呢?如何实现“百年情境”的宏伟目标呢?本期我们约请了情境教育实践研究团队的部分专家和老师,分享他们的构想与建议。




情境教育的未来展望

文 | 王笑梅 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

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的思想,建构了丰厚的理论体系,创造了立体的实践路径,积累了丰富鲜活的案例,具有无限的生命和永恒的价值。情境教育作为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声音,也必将成为新的百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未来强音。

情境教育的未来引领

图片

“情境”二字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的高频词。新课标明确提出,无论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堂教学的实施,还是教学评价的实施,都应该重视情境。情境教育是新课标落地的阶梯,是引领未来教育变革的航标,基于情境的学习是落实素养立意的课程改革的关键条件。

(一)动感赋能:情境引领深度学习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新变化,要求充分发挥实践的育人功能,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从解题到解决问题,从学做题到学做事,中间的桥梁是情境。

李吉林老师认为“知识是镶嵌在情境中的”。“境”是个立体场,会呈现理解的多样性。立体、丰富、鲜活的情境让儿童的学习向四面八方打开,向每一个独一无二的儿童生命个体打开,与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融合,与每个儿童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融通,交互辉映,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而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完成真实情境中的任务,则是新课标让学生学会“做事”的重要策略。通过真实情境中的深度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

情境,一方面让学生学会在丰富立体的场境中“做事”,引领深度学习;另一方面,新的复杂任务情境又将考验学生是否学会了“做事”,检测学生的深度学习是否发生。

(二)适时激发:情境引领创造力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培养顶尖科技人才、创新人才,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命运。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小学是关键期。李吉林老师非常重视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她在情境教育促进儿童发展五要素中特别提出“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

创立学习情境是指建立课程知识内容与学习、生活经验、情感、生命之间的联系和交集。通过创设学习场景,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促进知识的习得和能力的提升,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采用情境化、问题化、任务化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儿童站在自己的视野,形成独特的生命体验和认知,使学习由浅入深,逐步从表层知识深入到深层知识,从而发现学习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感受创造力的魅力和乐趣。

(三)内核贯穿:情境引领命题变革

《中国高考报告(2023)》中提出“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的考查要求和命题规则,强调高考命题应注重贯穿“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情境载体串联线”,这“三线”是高考命题的基本方向和宏观趋势。

“情境载体串连线”即命题者通过设计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作为任务创设和基本知识能力运用考查的载体,实现对学生学科基本概念、原理、技能和思维方法的考查和选拔,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原理和思维发现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高考命题一方面进一步加大试题的情境载体创设和呈现方式,情境考题普遍多元,另一方面将进一步加大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考查。

情境教育的未来发展

图片

(一)情境理论的升级:从“经典情境论”升级为“媒介情境论”

经典情境论,主张“万物皆境,人境合一”,强调的是一种以暗示诱发亲境、以角色转化入境、以心理场整合悟境、以艺术化表现创境的“真、情、思、美”四位一体的教育理论。

未来,经典情境论随着智媒时代的到来,将升级为媒介情境论。强调的是媒介即情境;主张的是“万物皆媒,人机合一”。认为情境作为生活常识,构建了意义之网,与每一种媒介都有着内在的联系。

媒介情境论是智能情境论。它融合了前瞻的媒介理论与经典的情境理论,以媒介时空观为特征,以智能平台为信息系统,以弹性混合为新方式,通过自我学习、自进化,生成、创造新的情境,进而提升全景教学、全人教育的品质。

媒介情境论是拟剧理论。教育情境有前台,也有后台。以扮演角色为主体的是前台情境;以放松隐秘为特征的是后台情境。媒介情境理论将引入“情景动态”这一概念,以表征一种新媒介情境,让前台与后台之间的边界得以消解,从而形成“中区”情境。

媒介情境论是传播理论。未来情境与智媒深度融合,成为传播化情境,可以实现“新闻播报”式的传播。情境传播理论,强调处处皆可传播。如此,泛在学习真正成为一种可能。

媒介情境论是具身学习论。媒介即人的延伸。智媒的加入,让身体复归与具身实践拥有更大的时空。同时,由于智媒自带的多学科、多视角,再加上其连续生成功能,让人的入身,更具完整性、多样性、融合性。

(二)情境类型的升级:从“经典情境”升级为“智媒情境”

李吉林老师所确立的情境,大体包括实体情境、模拟情境、语表情境、想象情境、推理情境等五种类型。这些情境是常见常用的,可以称其为“经典情境”。经典情境,完全可以满足以往和当下对情境教育的需求,也能够部分满足未来情境教育的需要。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已经开始出现智媒体,与此相适应,情境教育体系中也将出现“智媒情境”。

1.智媒情境的基本特征

所谓智媒情境,包括物理情境、信息情境、虚拟情境、具身情境的互动与嵌套。它是经典情境的升级版,既包含了原初的实体情境、语表情境、想象情境,还将增添最具时代性的信息情境、虚拟情境、具身情境。它淡化了情境之间的边界,将实现不同类型情境之间的有机融合,即增强情境之间的互动与嵌套。它具有智慧的生长性,情境依托智媒,联通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可实现自我进化。

2.智媒情境的增强功能

智媒情境和经典情境相比,具有更强大的教育功能:

—是“精准投送”功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档案和大数据分析,智媒系统将通过信息过滤、定向搜索等程序,实现算法型信息情境分发,为每位学生投送最匹配、最有效、最关注的学习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这种精准投送功能,可以在系统的自学习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适切。

二是“全景合框”功能。可以让情境实现跨越时空的“会面”,也就是能够让不同时空的情境面同框呈现,获得“思接千载”的情境效果。这是历时性的全景合框。还可以依据主题把同时空的情境同步呈现,获得“视通万里”的情境效果。这是共时性的全景合框。这种全景合框功能还有两个特别之处,可任意缩放——至微无穷放大而可观细节,至大无限缩小而可见全貌。在宏观和微观层面“看见”一个个真实的世界。情境的触角可以延伸到任何时空,真正做到将历史新鲜地摆在眼前,将世界便捷地拉到眼前。可弹性混合——实景与虚拟、具身与增强的,均可以实现有机融合、无缝对接,形成无与伦比的混合情境。

三是“后台补位”功能。借用戈夫曼“拟剧理论”,未来情境也可以分为前台情境与后台情境。后台情境,是指在生活舞台背后放松隐秘的行为情境。这种情境将传统被广泛遮蔽的日常化、细节化的情境以同步或异步传输的方式完整地呈现出来。相关的前采细节,可以更好地拉近人际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后台补位情境,消解了情境边界,成为智媒视域下情境升级的一个鲜明特征。

四是“全时互动”功能。情境生产的智能系统将语音识别与大数据相结合,围绕教育主题打造智能互动模块,加深学生情境学习的在场互动感。智能化的情境互动系统,可以联通地球上的每一个区域,联系每一个需要沟通的人员,和他们“面对面”地对话;还可以就学习中遇到的任何问题进行智慧众筹、交响共探。

五是“智能生产”功能。智媒情境的生产,在原有的基础上将加入移动互联、大数据、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新技术。未来,“现场云”将与媒体大脑“智能生产平台”相结合,进行情境的智能化生产。通过采用AI合成器以及AR/VR技术,深度参与到情境的捕捉、创设、合成、传播中来。同时虚拟技术还能够智能化地再造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维接触方式,将学生感官外延至虚拟场景内,获得立体、多层的沉浸式体验。

(三)情境关注的增强:从“关注儿童”升级为“全面关照”

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是为了儿童的、成就儿童的,儿童是情境教育的中心。当智媒被引进到情境教育中来的时候,我们需要继续关注儿童,关注人性。确保人始终是情境的核心,情境中的人始终是有自由选择感的。当经典情境升级为智媒情境的时候,打开了无疆界的学习领域,教师在教育的全程中,需要髙度关注学生的全面需要,包括心理安宁的需求、精神支持的需要、寻找意义感的需要、社会沟通的需要、置身真实世界的需要。情境教育,通过有温度的智媒情境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情感智力。

情境教育的可能变革

图片

(一)情境生态变革为“混合样态”

根据2023年的地平线报告,我们可以预见,教育情境中在线与面对面的二分法将被彻底打破。未来的情境教育将从虚拟情境、增强情境发展到“混合情境”,情境生态也将从单一生态发展到“混合生态”。这种混合生态下信息茧房被有效突破,主流价值与算法数据用户获得混合的平衡,适配型情境和完形化情境得到混合呈现。

(二)情境系统变革为“自进化系统”

未来的情境教育系统,将由“人工改进系统”变革为“自进化系统”。自进化情境系统,由人工智能+5G提供技术支持,接入智媒平台,可以根据情境创设任务单,实时采集相关信息,同步实时优化更新,自动进行镜头切换,智能提供多种情境教育路线与方案,提供个别支持与引导的多样化情境。自进化系统,可以自动实现情境信息的数字化、教育流程的智能化、人才培养的个性化。

(三)情境模式变革为“弹性模式”

将来的情境教育模式将变革为弹性模式,准确地说是混合弹性模式。目前,我们为学生提供的情境往往是异步的,学生的自选空间也相对较小。未来的情境教育,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在课程中灵活切换各种情境模式:实时研究,可切换到同步情境模式;想象教学,可以切换到异步情境模式;比较研究,可以切换到长线情境模式;格物研究,可以切换到短点情境模式;宏观研究,可以切换到巨缩模式;微观研究,可以切换到超放模式。未来的情境教育,为学生的学习预设了多种可选情境模式,以满足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

(四)情境模型变革为“智适应模型”

传统的教育模型是大规模自适应模型。基于人工智能+5G技术,未来的情境教育,将会舍弃“大规模自适应模型”,变革为“智适应模型”,为大规模个性化培养提供更大的可能。智适应学习情境,通过过程性数据的支持,来“修正和迭代初始的学习者模型,形成适切化、科学化、专家型的学习指引系统”,为每个学生订制情境学习路线图,铺设多样化的情境支架,给予精准化的支持。

(五)情境引导变革为“智能导师”

在AI、学习科学等理论和技术的支持下,情境教育中将会出现“智能导师”。智能导师,将模仿教师来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智能导师将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学习风格、效度和进度,以场景、交互的方式,通过提供订制精细化的学习支架,为学生提供恰当的支持与引导。更重要的是,通过人机互动,实时捕捉学生的情绪变化、兴趣变动,及时给予积极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心流。

情境教育的未来坚守

图片

(一)留住“自然情境”,永葆绿色生态

未来,情境的类型将会更加丰富。但不管如何发展,自然情境是不可替代的,将会长期存在。存在的理由之一是现在的儿童普遍患有自然缺失症,唯有更多地引入自然情境,吸收自然维生素,才能治愈。存在的理由之二是自然情境是一种柔软的、生长的情境,能够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心理健康提供必需的营养。存在的理由之三是“草木缘情”,中国自古就有田园诗,自然情境的延续,呼应的是中国人的自然文脉,有助于守住文化之根,提升文化自信。存在的理由之四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问题,自然情境的引入,可以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有效的支持。存在的理由之五是自然情境越来越稀缺,自然之美越来越稀缺,自然情境因稀缺而弥足珍贵。

(二)守护思想基石,回归源头初心

由李吉林老师所创立的情境教育范式有三块重要的基石:第一块基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中国古代文论、中国传统美学的精华,这是情境教育的“文化之根”;第二块基石是现代学习科学理论,这是情境教育的“机制之芯”;第三块基石是“为儿童研究儿童”的理念与方式,这是情境教育的“运行之道”。

李吉林老师创造性地提出了情境教育“真、美、情、思”的四大特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为儿童学习范式的建构,探寻了一条新路,提供了一个原型。“入境—切情—运思—立美”的程序,完全符合儿童学习的基本原理,完美揭示了情境教育的基本规律。因此,情境教育的内在机制与基本程序,是科学的、明确的,是以后需要切实遵循的。情境教育的未来探索,须回归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研究的初心,追根溯源,持守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