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情境论文速递
位置:首页 > 情境论文速递

情境速递 | 成尚荣:用实验的方法构建中国特色情境教育——李吉林精神图谱的初步梳理

2023-11-07

情境速递

  李吉林是师者楷模、育人典范。《江苏教育》2023年9月刊以“李吉林:教育家的精神图谱”为主题,约请部分专家、教师撰写了一组文章,缅怀这位创造了一个时代教育奇迹的儿童教育家,以感召广大教师像李吉林那样做老师。本组文章也是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儿童教育家李吉林生平、思想及影响研究”(DHA2204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微信截图_20231109084154.png




专栏•情境教育研究与实践

63  用实验的方法构建中国特色情境教育——李吉林精神图谱的初步梳理/成尚荣

68  情境人生 人生情境/丁伟

72  与李吉林老师的情境对话/张洪涛


用实验的方法构建中国特色情境教育

——李吉林精神图谱的初步梳理

文 | 成尚荣 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国家督学




  李吉林是一位小学教师,很普通。但她是从小学教师中走出来的一位教育家,又很不普通,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李吉林创建了中国特色情境教育,构建了中国儿童情境学习范式,为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样式,也为与世界教育平等对话搭建了平台,讲述了中国教育改革的故事。李吉林很了不起。

  李吉林离开我们已4年多了,我们一直在深切怀念她,总是想:如果李吉林老师在,就好了……在怀念的同时,我们更多的是沉思:究竟是什么让李吉林成为教育家的?情境教育的深处究竟是什么滋养了她、支撑着她,又表现了她?自然想起了“精神”这一“大概念”。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精神力量,而且提炼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深深熔铸在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熔铸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毋庸置疑,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也熔铸在教育改革中,熔铸了中国教育人的精神品格,熔铸为教育家的精神谱系。显然,从教育家精神切入,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李吉林,更深刻地认知情境教育的育人价值,更有深度地推广情境教育,培养新时代教师的精神,让更多教师成为新时代的大先生。

  李吉林是一个有精神的人,更是生长和创造精神的人。从这个角度审视,“李吉林现象”应当是一种教师精神力量生长的现象;李吉林本身就是一种情境,是闪烁着精神之光的情境。从李吉林身上寻找精神力量,进一步营造教师精神力量生长的情境,既意味着情境教育研究的再深入,更意味着我们自觉、积极回应中央和国家关于精神力量的召唤,自觉积极回应人才强国战略,其价值更重大、更深远。

  李吉林的一生是多彩的,也是光彩的。她的每一个侧面都很精彩,必须从多重视角去认识李吉林的精神力量。这种立体化的方式,可以初步梳理出李吉林的精神图谱,具体生动地呈现她的精神面貌,进而透射教育家精神,推动教育精神力量的蓬勃与澎湃。

  一、李吉林是一个用精神站立的人,她有坚定的意志,闪亮着奋斗精神

  李吉林是站立着长大的。她生在穷苦人家,父亲早逝,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却受到了最好的家庭教育,母亲用智慧启迪了她的童年。母亲叮嘱她:“孩子,我们人穷志不穷,人家就是有座金山,不是你的,千万别碰。”这在她幼小的心灵植入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中华文化基因。母亲还对她说:“世界上有三种人。上等之人,不教自成人。中等之人,一教就成人。下等之人,教死了也不成人。”这儿的上等、中等、下等,不是按富贵来划分,也不是按天赋来划分,而是指人的志气、志向,也指人的抱负与意志。有志气的人是有骨气的人,有志向的人是有抱负的人,有意志的人可以“不教自成人”。童年的苦难磨砺了她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品格,铸造了她坚忍不拔、刚直不阿的精神。只有站立着长大的人,将来才会站立去为学、为事、为人。

  李吉林站立着面对教育改革实验的挑战与各种困难。开始进行情境教学实验、研究,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有三件事在笔者脑海里刻下了深刻的印记。第一件,情境教育主张以情感为纽带,以情感来驱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因而遭到了理论界部分专家的质疑:难道情境教学只讲情,而不讲理吗?李吉林当然知道,教学中理性思维、逻辑能力的培养是不能缺的。但是,究竟怎样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又怎么做到情理交融为一体?她虚心向各方求教,但她既谦虚又能坚持己见,不卑不亢,绝不会莫名地自卑。在笔者看来,她坚持的是“灿烂的感性”。第二件,情境教学要在课堂里下功夫,真刀真枪,而且要向兄弟省、市的专家和同行公开。一次,她执教贝多芬的故事《月光曲》。李吉林的板书是很大气的,但那次“月”与“光”两个字靠得比较近。个别听课专家因此暗地里议论纷纷,以此否定这堂课。李老师听到后,没作任何解释,更没去“讨好”他们,而是反思后记在心里,后来的板书更加准确、更加漂亮。李吉林的词典里从来没有“讨好”二字,只有“求真”闪闪发亮。第三件,为了深化情境教育研究,她有成立情境教育研究所的想法。但要真正建起来,要办多少手续,要走多少程序,要向多少领导汇报,何其难啊!但是,为了心中的梦想,她一步步走来,既积极争取,又绝不低三下四,坦诚磊落,终于建成了,梦想实现了,在全省开了中小学成立研究所的先河。

  李吉林的站立,是精神的站立,是精神力量的支撑,是坚定的信念,是可贵的奋斗精神。站立,永远是教育家最美的姿态。

  二、李吉林坚持在小学里上大学,为儿童研究儿童,闪亮着儿童精神

  李吉林坚守自己的第一身份——小学教师。她中师毕业,一直有上大学的梦想,按她后来的研究水平和重要成果,完全可以去上大学。当时,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刘佛年就想招她当博士生,后来因为中师学历不符合报考要求,博士与她擦肩而过。遗憾之余,她仍然站在小学课堂里,从不动摇,更不放弃。李吉林说:“我只是一个小学教师,我的岗位在小学,我的任务是教小学生,教好小学生,这是我的本职。”这是李吉林最为朴素的情怀,最为坚定的信念,也是最为忠诚的使命感和最大的自豪。这样的情怀、信念、使命,来自她对小学教育价值的根本认知,来自她对小学教育原理的准确把握。她把整个心安放在小学教育里,心灵自然纯净起来、高尚起来。

  李吉林坚持在小学里上大学。不是因为没能上大学才不得已待在小学里,而是她真正探寻到了小学教育的独特价值。她深知,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人生发展的启蒙,基础是不可代替的、不可超越的,基础教育具有生成性、发展性、牵引性。在李吉林的理念体系中,小学教育的育人价值绝不会低于大学教育。她深知,儿童的学问是最重要又最完备的学问,我们对儿童既熟悉又陌生,若明若暗,若即若离。小学教育正是研究这样的大学问,探明儿童成长的密码,把握小学教育的规律。其实,她认为自己是孩子,是“长大的儿童”。儿童意味着儿童本身,意味着社会,意味着国家与民族,在小学里上大学,是胸怀“国之大者”。这是理念,是信念,是使命,是人类的“第一命题”。

  李吉林坚持为儿童研究儿童。研究儿童,教育才能成功,教师才会在研究中成长,才有可能成为名师、大家。但是李吉林超越了这一目的,她认为,研究儿童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儿童”。她并不否认,儿童研究让教师与儿童共同成长,但首要的、根本的目的是让儿童成长,在儿童成长的同时自己也成长,从儿童成长中获取成长的力量,儿童帮助教师成长。李吉林超越了狭隘,超越了功利,也克服了浮躁,克服了“教师自我中心”,确立了儿童研究观。

  坚持小学教师身份,坚持在小学里上大学,坚持为儿童研究儿童,李吉林构建了她自己的儿童哲学,具有伟大的儿童精神,儿童精神赋予她创造精神。儿童精神几乎是所有教育家共同的精神标识。

  三、李吉林一直用实验的方法,构建中国特色情境教育和中国儿童情境学习范式,闪亮着创新精神

  李吉林是科研型教师,是学校教育科研的典范。她十分重视教育科学实验,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发展规律与特点。实验,是李吉林最为显著的特色,成为李吉林教育的科研标识,充分体现了她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李吉林对教育教学实验有准确的定位、坚定的信念。1990年,全国教学实验学术研讨会在南通召开。会上,专家们针对何为教学实验、其与自然科学实验有何异同等问题各抒己见,争论异常激烈。李吉林也介绍了自己进行情境教学实验的情况,并向大家请教了一个问题:我进行的教学改革算不算实验?王策三先生发表意见,肯定李吉林所做的改革研究是实验。还说,教学实验不同于自然科学实验,教学实验的核心是变革教学对象,让学生发生变化;对教学实验的理解有宽有严,既有规定性,又具有鲜活的生成性,教育实验一定要注重学生发展的过程。李吉林受到鼓舞,得到启发,信心倍增。在后来近30年的教改中,她坚持实验的方法,推进教学实验的深入,寻求教改的专业特点,极大地开发了自己的创造潜能,表现出了极为可贵的创新精神。

  李吉林对国外的情境教学进行本土化改造。她实事求是地告诉大家,自己所做的情境教学来自国外英语教学的启发,但注意三个方面的结合:和中国教学改革实际的结合,和小学教育的结合,和语文教学的结合,体现了中国教学的特色、小学教育的特点以及语文教学的特质。李吉林具有本土化改造和发展的能力,扎根本土实际,借鉴国外经验为我所用,为儿童发展服务。

  李吉林深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进行情境教学实验,她把目光投向中国古典文论,认真学习刘勰的《文心雕龙》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她独到的感悟是:《文心雕龙》的要旨在于“情”,并由此衍生出诗学的“意境说”;《人间词话》的核心在于“境”,王国维在美学上的重要贡献就是提出了“境界说”。李吉林归纳出“真、美、情、思”四大元素,并由此进行体系性的理论构建,使情境教学自成一家。李吉林说:“中华民族文化便是情境教学肥沃的大地,且有一缕缕光灿灿的阳光照耀,又有春风春雨的沐浴。于是,情境教育这本土的田野上的花朵才得以萌发。”李吉林有颗爱国之心,鲜明、强烈、深沉、恒久,专业精神、实验精神、创新精神源自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李吉林的情境教育实验经历了四个阶段——“情境教学一情境教育一情境课程一情境学习”,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科学拓展,循环上升,体系越来越完整,理论日臻完善,实践日益进步。李吉林曾对笔者说过两个比喻:我是一个竞走运动员——向前向前永向前,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又快又守规范,走得快走得好;我又是一个跳高运动员——向上向上再向上,不断提高,突破自己,超越自己,向着理想,向着美好,创造未曾想过的辉煌。

  四、李吉林把整个心灵献给一所小学,献给广大青年教师,为培养名师竭尽全力,闪亮着奉献精神

  1956年,李吉林中师毕业,分配到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以下简称“通师二附”)任教(其间,“下放”到边远小学教书一段时间,还借调到省教材编写小组工作了几年),她在通师二附工作了50多年,把整个心灵都献给了学校。如今,校园里立有她的塑像。雕塑家钱绍武不止一次地说:“李老师的眼睛特别干净,一眼就能望到底。”他还说:“这是一边做雕塑,一边认识了李老师。”雕塑家雕刻塑造了一位教育家,教育家用她的心灵塑造了一所学校,教育家是塑造生命、塑造灵魂、塑造新人的雕塑家。李吉林的目光每天陪伴着儿童与教师,熠熠闪光。

  教育薪火相传,才会永远生命蓬勃。李吉林不是校长,却自觉担负起培养青年教师的重任。她为学校组建了青年教师培训中心,将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起来,极大调动了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她精心培养了情境教育的参与者——如今的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施建平。施建平满怀深情,用几句话概括了李老师对他的精神栽培:一次长谈校正了我的人生航向,一个建议让我明白了作为教师的第一责任,一种状态让我发现了幸福人生的密码,一声嘱咐使我顿觉肩头压上了沉甸甸的担子。另外,李老师指导他上了第一堂研究课,用李老师的教案上了第一堂“拷贝课”,指导他上了第一堂“参赛课”……多少个“一次”——一次又一次;多少个“第一堂”——一堂又一堂。李吉林的奉献精神就在无数个“一次”之中闪亮。

  现任通师二附校长张洪涛是李吉林的优秀弟子,他永生铭记李老师一次次的悉心教育和细致指导:“教育不仅为了儿童学习知识,还为了丰富儿童的精神生活”“教学艺术不光是一个技巧问题,关键还在于有没有真情实感”“儿童学习的过程,也是发展的过程,离不开他们的主动性”……更让他难忘的是李老师亲自上台为他示范,真切、细致、准确、鲜明,至今都在默默地引领着张洪涛。特级教师唐颖颖,当年是李吉林班上的小学生,师范毕业后回到母校当教师,始终得到李老师的真传,她的体会尤为深刻。李吉林还培养了兄弟学校、市内外、省外的众多教师。

  李吉林把整个心灵都奉献给了学校和教师,奉献了自己,成就了别人,创造了学校,这是成人之美的崇高境界。

  奋斗精神、儿童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是李吉林精神的几个显著特质,也编织了李吉林精神图谱。李吉林精神映射了中国教育家精神,成为中国教育家精神谱系的一个重要部分。今天,我们梳理李吉林的精神图谱,为的是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我们要像李吉林那样,做一个精神站立的人,为儿童研究儿童,扎根中国,努力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并把理念转化为真实、丰富、生动的教育实践,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奉献自己的力量。 

微信截图_20231109084222.png   

QQ截图2023092515293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