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新闻中心
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追忆李吉林丨施建平:像李吉林那样做教师

作者:施建平 2022-08-23

【编者按】


2022年7月18日是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逝世三周年的日子。为了缅怀、纪念敬爱的李老师,我们将以一组文章回顾她的情境人生,学习她的崇高精神,重温她的师者风范。

像李吉林那样做教师



情境教育是儿童教育家李吉林1978年创立的,至今已有了整整44个年头,其研究过程经历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和情境学习四个阶段。其间,李吉林老师围绕情境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独树一帜的教育教学主张,构建了完整的理论框架和操作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范式。情境教育为中国教育理论宝库增添了一笔宝贵财富,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一条有效路径,为中国教育对话世界赢得了一席应有之地。

为了彰显李吉林老师对中国教育的突出贡献,更好地传扬李老师一心只为儿童,一生奉献教育的事迹和精神,我们在李吉林老师工作了63年的地方——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的校园里树立起了李老师的塑像。这将成为一座永不熄灭的精神灯塔,激励一代代教育人像李老师那样,努力追求充实而幸福的教育人生。

QQ截图20220827111308.jpg

*李吉林老师塑像

那么在今天,我们应该向李吉林老师学什么呢?李老师身上表现出的精神特质又是什么呢?我在1980年从南通师范学校毕业至2019年李吉林老师离世的39年间,一直在李老师身边工作、学习,几乎见证了李老师创立、发展情境教育的全过程。那么,我心目中的李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QQ截图20220827111318.jpg

*施建平老师与李老师合影

1.立于潮头、与时俱进的先行者。李老师的情境教学实验始于改革开放元年,其后的40多年间,李老师一直十分关注国内外的教学变革、课程改革,并将其中的精髓融入情境教育的体系。正是由于李吉林老师时时关注教育教学的发展动态,使得情境教育在每一次教改中都能走在前列,成为突破教育教学难题的有效途径。2019年,“重视情境教学”更是写进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成为国家意志和政府行为。

2.勇于超越、永不止步的攀登者。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发端于语文学科,但她不满足于此,而是将其运用于各科教学,并逐步拓展到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提出了情境教育。在课程改革风起云涌的时候,李老师又提出了情境课程,近些年,她又敏锐地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儿童情境学习上。就这样,李老师不断超越自我,将情境教育的研究一步步引向深入。

3.勤于躬行、植根大地的践行者。李老师在探索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过程中一直没有离开一线,离开学校,在两轮情境教学实验中,她个人上的各类研究课就有近百节,走进青年教师的课堂听课评课就更多了。学校开展主题性情境活动,李老师总是亲自谋划,亲身参与。因而她的理论是扎根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土壤上的,她是一位躬身力行的“耕耘者”、实践者。

QQ截图20220827111329.jpg

*李吉林老师执教《春晓》

4.源于深爱、儿童成长的伴行者。李老师对儿童的爱真挚、深沉,她提出的一切教改方案只为促进儿童的充分发展,只为给孩子一个幸福美好的童年。她用自己得的王丹萍奖的奖金为学校家庭困难的学生订阅刊物,她生病后选择的是距学校一墙之隔的南通市中医院,所住病房的窗户面对校园,为的就是能看到孩子们的灵动身影,听到他们的欢声笑语。

QQ截图20220827111337.jpg

*李吉林老师和儿童在一起

5.乐于助人、甘为人梯的奉献者。李老师特别关心学校青年教师的成长,在她生前,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她在花圃边、走廊里与青年教师谈心的身影。平时只要青年教师有事请教,即使手头的工作再紧,她也总是立刻放下正在做的事为他们出谋划策。正是因为有李老师的悉心指导,她的徒弟中已有十多人被评为省特级教师,有的已成为省内外颇有影响的名师。

QQ截图20220827111346.jpg

*李吉林带出一批优秀弟子

6.善于体悟、睿智深刻的思想者。李老师经常告诫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勤思考,多体悟,她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有思想的主导与支撑,才能更具深度、理性及时代气息。”在情境教育的探索过程中,李老师从中国古代“意境说”中汲取营养,丰富情境教育的内涵,从脑科学中探寻儿童学习的内在机制。对于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李老师总是全面审视,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使情境教育一直沿着正确的方向行进在通往理想教育王国的道路上。




传承是最好的缅怀。情境教育是一座富矿,今后,我们将沿着情境教育的“境脉”深入持续地开掘,同时,将通过搭建多样化平台、建立长效化机制、开发系列化课程、组建专业化团队等方式,加大情境教育的推广力度,在全国设立更多的情境教育实验学校,使情境教育这一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具有普适性的教育教学范式能助力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惠及全国更多的少年儿童。



供稿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

作者施建平

编辑&审核瞿勤